百余名“大咖”齐聚云南大学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
3月26日,201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高端论坛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举行。本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70多个单位的近150名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代表们仅仅围绕“研究生教育与‘双一流’建设”这一论坛主题展开讨论。
国务院2015年10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副总理在201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2次会议上提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院士做了题为《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的十大关系》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需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政府管理与健全法规的关系;二是办学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关系;三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四是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五是校党委行政、机关部处与学院的关系;六是国际化评价与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的关系;七是优势特色与学科综合整体一流的关系;八是拔尖人才汇聚与团队建设的关系;九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十是国际化办学与培养民族精英人才的关系。
“此次高端论坛正是为贯彻国务院‘双一流’方案和刘延东副总理的要求召开的。” 云南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说,“虽然云南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纵向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横向与其他省份和高校相比差距很明显。一是数量不足,2015年,全国招收研究生64.7万人,云南省仅招收1.11万人,占全国比例仅为1.72%。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仅排在全国第23位。二是结构不优,在云南省高校现有的学位授权点,60%左右集中于理工农医管理类,文科学位授权点相对较少。”
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表示,随着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化发展向质量提升导向的战略转型,云南大学近年来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学位与研究教育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实施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学校通过制定、修改相关文件,加强制度建设,全面实施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加强导师的遴选、考核工作,完善导师管理制度,严把学位授予关,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等系列举措,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并取得显著成效。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还召开了以“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为议题的专题报告。据了解,本次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协办,云南大学承办。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院士,云南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牟延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张淑林,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副校长杨泽宇,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姚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应强,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参加本次论坛。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杰主持。
撰稿:郭安菲 摄影:王崴
(编辑: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