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双一流”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判断和新要求,是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理念推动新发展,在推动“双一流”建设、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中贡献新的力量。
“双一流”建设的机遇
2015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称“双一流”建设方案)。通过“双一流”建设,达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的目标。“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是指导未来15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2016年4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中西部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的计划,这将极大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依靠科技力量,重要依托就是与著名高校深化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云南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西南联大研究院确定为云南省与北大、清华、南开“省院省校”合作的主要支撑平台。2016年4月,云南省党政代表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协调推动名校共同支持云南、特别是云南师范大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们能够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的独特优势。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径
以创新发展增强办学动力。创新是引领高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在办学的道路上总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世变时移,变法宜矣”。在遵循教育规律、夯实学生基本功的基础上,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国家战略,结合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和自身实际,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考试模式、实习实践模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激励其勇于探索科学前沿。我们在秉承传统、发挥特色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强化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不断解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难题,努力为云南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以协调发展优化办学结构。协调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要求大学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改变“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现象,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回归“育人”本位,坚持“教学、科研两手抓”,切实做到质量、规范、结构、效益协调同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协调同步,教学、科研、管理协调同步,着力解决“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现象,形成关联度高、互为支撑、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办学生态,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发展丰富办学内涵。绿色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要求大学不仅要办好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更要涵养和砥砺健康向上的文化风骨和人文精神。只有专业和人文相辅相成,“红花”和“绿叶”相互依偎,才是大学真正的绿色发展。绿色首先是生态内涵,高校要将“绿色校园”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绿色更是文化内涵,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应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人文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建设高雅、廉洁、向上的校园文化;绿色还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学术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绿色学术生态。
以开放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开放是高校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面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任务,高校要抢抓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战略等重要机遇,在不断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国际教学、科研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内外联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与效益。开放发展还要求大学拆除有形和无形的“围墙”,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百姓生活;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既要面向世界、面向高端、面向未来,又要立足中国、立足基层、立足当下,锻造开放的智慧与担当,主动敞开胸怀,自信地去拥抱这个越来越澄明的时代、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
以共享发展推动办学共赢。共享是高校永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要求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把“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思想落到实处,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共享发展还要求高校要加强和社会的有效互动,着力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凸显业绩贡献,在服务中寻求合作共赢,在服务中求得支持获得发展。“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只有建立科学的协作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才能释放出更多活力,推动“双一流”目标的顺利实现。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充分释放师生群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以师生为本推进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以大学价值观为导向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紧扣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推进资源调配体系改革,努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系统完备、富有活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职责,每一个教职工都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清楚自己怎样做才是学校所期望的,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构成一个顺畅运行的“齿轮箱”,使学校真正和谐发展。
推进人才资源配置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办法,以超常规的感情、超常规的力度延揽和造就杰出人才,力争在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完善人才队伍发展支撑体系,健全人才发现、培养及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年薪制、长聘体系等聘任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条件倾斜、待遇倾斜,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平台,为全体教师提供同等发展的机会。
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双一流”建设核心竞争力。加强国家及教育部科技平台和团队建设,实现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新突破。分层分类推进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国家、西部和省域的学术影响力。推进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计划,制定特殊扶持政策,实施动态调整和竞争性支持,既重点支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也为发展较好、竞争力强的学科开放竞争。强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平台建设,形成较强的学科综合实力和相对优势。增强基础学科综合实力,特别是注重稳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学科建设投资效益。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跨学院教师“双聘”制度。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扩大“双一流”建设成果。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施学部制改革、书院制等改革,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本硕、本硕博”课程贯通计划、“本硕及本硕博”连读计划,试点自主招生、研究生第二学位培养等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全英语授课的课程和专业比例,提高学生海外游学、访学比例,开拓海外实习基地。提高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在言行举止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底色”,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专职研究队伍激励机制、科研大团队引导机制、跨学科交叉研究机制。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实现学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加强国际化内涵建设,提升“双一流”建设国际影响力。认真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努力推进学术研究从跟踪追赶向跨越引领转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探索对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国外办学点办学水平,发展面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新办学点。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实质性战略合作模式,针对全球顶尖大学实施高位嫁接,力争形成标志性合作办学项目。针对一些已有合作基础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周边国家高水平大学,主动扩大和加深合作。面向周边国家开展以技术转让、联合开发为主的科技合作,加大国家级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培育力度。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校长 蒋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