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谈艺“梅花奖表演艺术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冯咏梅走近滇剧

时间:2021年12月02日信息来源:云南艺术学院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2021年11月26日下午在戏剧学院411教室,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冯咏梅受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邀请,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走近滇剧”的讲座。本次讲座为“雨花谈艺”民族表演与文化研究——“梅花奖”表演艺术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的第二场。

主讲冯咏梅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优秀“竹派”传人,同时也是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其现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玉溪市滇剧院院长、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中国剧协理事、云南省第十和十一届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省委委员、云南省剧协副主席等职务。师从滇剧名家万象贞与川剧名家刘芸,冯咏梅老师在舞台上扮相俊美、唱作俱佳,在刻化人物时能将程式化和生活化、剧种化和多样化、古典美和现代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竹派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因此被誉为“高原之莺”和“滇剧声腔女状元”。在其主要代表作品《血手印》《水莽草》《贵妇还乡》《马克白夫人》等剧目中,冯咏梅老师成功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和特色。

本次讲座由戏剧学院副院长杨俊霞教授主持。她首先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了冯咏梅老师并对其来我院讲学表示欢迎。另外,杨俊霞副院长强调了本系列讲座对于博士点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夯实民族表演与文化研究方面的学科特色提供了优质的研究资源、学术资源。

冯咏梅老师本次讲座的内容分为“历史渊源”、“滇剧声腔”、“滇剧表演”、“代表剧目”、“我们追求的艺术现代品格”五个部分。

冯咏梅老师首先向教师同学们介绍了滇剧的历史渊源,提出滇剧的最大特点是声腔,滇剧的三大声腔分为:丝弦、襄阳、胡琴。从不同声腔的特色入手,通过自己的作品,冯老师对声腔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滇剧表演”的内容重点在于对戏曲表演四功五法的阐述。除了自己展示之外,冯咏梅老师团队的两位青年戏曲演员为广大师生们进行了女娃娃生技巧及男旦水袖的现场演示。精彩生动的展示,深得师生们的喜爱,台下掌声连连。代表剧目部分,冯咏梅老师就“新滇剧”的创作理念展开讲述。以《水莽草》《贵妇还乡》与《马克白夫人》为例,她强调玉滇探索的新滇剧,是传承式发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时代内涵、音乐、声腔、表演、人物造型、舞台美学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创造,这既是滇剧,又不是老滇剧,但一定是滇剧。”最后一个部分,冯咏梅老师就艺术应有的现代品格进行延伸思考,她认为现代戏曲作品必须具有现代意识、较高的文学性及审美价值,并且从自己的演艺经验出发提出了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讲座结束后杨俊霞副院长表达了对于冯咏梅老师个人艺术魅力的高度赞赏,认为冯老师四十年扎实的艺术修养让广大师生们体会到了实践的深度,感受到了理论的高度。

杨军院长表达了对本次讲座的三点心得。首先,冯咏梅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滇剧艺术家,她对滇剧历史、传统、艺术精髓以及特色的勾勒清晰简洁。其次,在冯老师及青年戏曲演员的耕耘成长中,体现了表演艺术家对艺术的敬畏,戏剧学院学生应该从艺术家学艺的过程中学习自己对舞台的敬畏之心。再次,冯老师是一位有着理论思考的表演艺术家,她懂得如何使滇剧传承创新,如何使古老的艺术具备现代品格、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回顾与冯咏梅老师在《水莽草》创作中的合作,杨军院长认为,《水莽草》令其对文化母体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体会到了文化的复归;时值与玉滇牵手十年之期,冯老师的创作有了丰富的硕果,对“新滇剧”的理论思考及未来发展蓝图的勾勒一定会带给一个院团以及一个剧种以丰富的意义。

杨军院长代表戏剧学院为冯咏梅老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邀请其参与指导戏剧学院相关教学与创作工作。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整理:杨金萍

图片提供:黄炳喻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艺术学院)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